西贝清谈 | 春节假日旅行日记(一)登鹳雀楼
贾志清/文
春节假日,传统喜庆的节日,难得的休闲时间。新时代,新风尚,新思维,人们过春节的方式也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喜欢旅游的我们选择自驾旅行,沿路游玩,拍照,发朋友圈,朋友调侃说我们是“寻根之旅”。仔细想想这一路参观的地方,还真是有“寻根”的意味,无意中给我们的旅行赋予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大早出发,沿呼北高速行驶,先生戏说沿路都是穷山恶水。确实,北方的冬天很是萧条单调,放眼望去,公路两侧连绵不断的群山,大多是黄褐色,只有沟沟壑壑积存的白雪,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银光。间或看到山沟旮旯里居然居住着人家,大门上鲜红的对联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的同时,不由地感叹老百姓坚韧的生存能力。
呼北高速路况很好,车辆不多,中午刚过,我们就进入计划中的第一站—山西运城永济市。鹳雀楼即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
老远就望到了一座飞檐斗拱的高楼,那必是鹳雀楼无疑了。循迹而去,道路越来越堵,车子一辆接一辆,在不宽的马路上排起了长队。车牌号全国各地的都有,看来虽是春节期间,但与我们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国人耳熟能详。在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家庭中,这首诗绝对是孩子们最早背诵的唐诗之一。我也是在小学的时候就背会了这首诗,那时却并不知道鹳雀楼就在我们山西境内,也从没想到过有一天我也会登临鹳雀楼。
鹳雀楼始建于公元557—580年,废毁于元初,1997年重建。
夜幕下的鹳雀楼
当来到鹳雀楼下,一座美轮美奂的四层高楼矗立眼前时,虽然明知时下的此楼已非王之涣所见的彼楼,心中还是涌起了激动。遥想唐代王之涣,骑着一头小毛驴,摇着一把蒲纸扇,悠悠哒哒走到此处,看到了高耸的鹳雀楼。信步登楼,却被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震撼,心潮澎湃,欣然提笔写下《登鹳雀楼》。短短二十字,朗朗上口,简洁明了,却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堪称千古绝唱。
此时的我,也要急着登楼远眺,体会王之涣当年的激越情感。
鹳雀楼内部有六层使用空间,楼内陈设表现了五千年黄河文化的底蕴,一层主题大唐蒲州胜景,二层悠远流长,三层百古文明,四层黄土风韵,五层旷世盛荣,六层极目千里,充分展示了繁华盛唐的氛围和华夏文明的传承。
此时还不到落日时刻,游客们在楼阁上兴奋地上上下下,走来走去,浏览着周围的景致。六楼楼角一尊王之涣挥笔题诗的铜铸雕像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纷纷与之合影留念。诗人意兴盎然的神态、激动兴奋的表情,惟妙惟肖。历代文人学士,登鹳雀楼留下了许多诗篇,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独执牛耳,其传达出来的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楼以诗贵,鹳雀楼也因此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与唐代诗人相比,现代诗人的数目多的不是一星半点,不知千百年后,又有多少不朽名篇将传于后世。
当西边的一轮红日徐徐下落,将要隐没于天际时,所有游客都汇聚到楼阁的西侧,一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观景象。暮色中,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只见鹳雀楼四周沃野千里,苍苍茫茫,无边无际。星星点点的房屋,纵横交错的田陌,星罗棋布的公路……远处的黄河河面很宽,水流并不湍急,时时裸露出褐色的河床,把黄河分割成一条条细长的白练,在落日的辉映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人们屏声静息,默默地体会着,这红色的落日,这广阔的田野,这壮美的河山……“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此时,穿越时空,我们与王之涣、今人与古人,情意相通,心中都一样涌起了自豪的情感、奋发向上的力量,因为我们一脉相承,都是龙的传人、华夏的子孙。
登鹳雀楼望远
白日依山尽
欢迎扫码关注
一起爱阳光,爱星辰,爱这多彩多姿的世界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