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师)生态旅游的内涵与城市型岛屿的开发特点
欢迎点击上方橙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出版物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6)12-0070-06
[CLC编号] TU984.189
[证件识别码] B
编者按
城市海岛以其稀缺的城市滨水景观资源成为近年来新的旅游热点,但在“最大化”开发面前,其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作者广州市农用地利用与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李恒、复旦大学风景园林系博士研究生李丹丹于2016年第12期《规划师》撰文. 以理论为基础,分析城市海岛的发展特征,探索适合城市海岛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模式,从发展适宜性、功能区划、布局规模、旅游产业和可持续保障体系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阐述了海岛开发格局的建立,以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生态旅游的内涵与城市海岛的作用
发展特点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的概念于1983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罗斯·拉斯卡里(Xie )首次提出。 其宗旨是享受自然、观赏自然、保护自然,通过生态旅游,使旅游地村民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获得一定收益。”
随着我国生态旅游商会(CETA)的成立和“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的召开,生态旅游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迅速掀起一股热潮。 笔者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认为,生态旅游在旅游目标、发展目标、发展模式、规模控制等方面与传统大众旅游有显着区别,具有生态性、协调性、责任感、责任感等特点。和可持续性。 . 具体而言,生态旅游指出了复合型生态开发模式; 与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传统旅游不同,生态旅游强调人、自然、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协调发展; 生态旅游的过程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为基础。 前提:相对于传统旅游发展难度大、以效益促发展,生态旅游强调适度发展、以保护促发展。
二、城市海岛发展特点
考虑到城市海岛独特的区位条件和生态环境,其旅游开发需要综合考虑海岛水景资源、生态承载力和城市发展阶段的特点。 结合国内外城市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可归纳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①区域性,支撑城市旅游格局,融入城市旅游水景资源; ②生态,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平衡生态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 ③文化,体现地域特色文化,提升城市底蕴和积淀; ④公共性,丰富旅游功能体验,提高旅游开发主题的多样性和公众的可利用性; ⑤建设性,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海岛生态旅游规划思路与
发展战略
一、规划思路
规划在借鉴国外外国海岛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现状,指出保护海岛生态环境和延续地域文化,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要,统筹协调、因地制宜、科学布局。 规划以维护岛屿生态系统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出发点,定量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区位、交通、建设等条件,划定适宜开发区域,保护生态本底; 科学合理地实施功能区划,突出生态涵养功能的引领作用,打造多种功能有机结合的综合开发区。 采用“大分散、小集中”的组团布局,合理控制开发容量和建设难度。 结合岛内自身资源优势,对接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合理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建设旅游特色产品和旅游线路; 从技术层面建立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支撑海岛可持续发展,最终打造优质城市海岛形象。
2、发展战略
1个
承接城市旅游功能,重视区域
旅游资源统筹
城市海岛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其旅游承载能力和市场驱动效应有限。 要加强与周边旅游资源的联系。 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共同开发优势资源,建设旅游设施,开放旅游市场。 规划依托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发展规划的性质和定位,综合评价自身旅游资源,生产与周边旅游资源错位的特色主题和旅游产品。 作用,促进区域旅游资源开发。
2个
建立适应生态的合理发展格局
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需要
城市海岛具有地理结构简单,人口、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生态承载力脆弱等局限性。 与台湾其他地区相比,任何发展变化都会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城市海岛开发建设要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激励,进行统筹规划; 立足现有生态格局,鼓励组团布局,采取多元混合开发和借用模式,合理控制开发容量和建设硬度,平衡旅游空间拓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3个
提升社会公共价值,实现郊区化
从生态岛到城市绿心的转变
由于交通可达性差、劳动力资源不足等因素,城市海岛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经济发展受限、基础设施不足,仍是城市建设的盲区。 事实上,大部分城市海岛都经过了滩涂治理工程,地势稳定,排洪能力强。 与城市人工水景相比,具有较高的资源禀赋,具有成为城市公共活动平台的潜力。 因此,城市海岛生态旅游开发应以人为本,以提高海岛资源的社会公共价值为重要目标,突出海岛在城市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4个
建立可持续保障体系国外小岛旅游,实现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
规划在对旅游市场和目标客群进行监督检查的基础上,结合海岛旅游资源特点,打造适合的运营管理框架,确定合理的开发建设顺序和首期“引爆”项目,在可持续保障体系的技术支持下,进一步落实规划战略,确保项目按部就班有序推进,实现阶段性投资与经济效益的动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汉中市鱼梁洲总体规划案例
一、规划区概况
汉中渔粮洲是长江与塘流江汇流处的江心洲。 位于长江中游,长江公路高铁二桥下游2.5公里处,被香洲、香城、樊城、东津环抱。 全岛南北长8.2公里,东西宽4.5公里,面积17.66平方公里,其中主岛面积16.75平方公里,小岛面积1000平方公里。 0.91km²,堤防总长23km。 它是长江中最大的岛屿,被誉为“汉江明珠”。 “名字。
鱼梁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 岛上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文化底蕴深厚。 是汉水文化的重要载体。 渔梁洲水景资源丰富,一侧四面环水,水质优良。 岛上农田茂盛,物种繁多,森林茂密。 心”的作用。
2.现实问题——脆弱的生态基础与旅游发展的矛盾
渔梁岛作为江心岛,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条件和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系统。 岛上的物种分布和环境格局有其独特的规律。 与陆地上的其他生态环境相比,它更加脆弱。 因此,应保护其现有生态环境。 变得越来越重要。 同时,在国务院批复的《襄樊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中,也指出“特别要保护好鱼梁洲的生态环境”,强调鱼梁洲、仙山、万山、邗江, 肖 清河、塘流河组成的武汉市自然景观特征。
渔梁洲海岸线长,四周静湖环绕,面积30多平方公里,具备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的潜力。 作为独立于台湾的岛屿,渔梁洲逐渐形成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高度耦合的岛屿复合生态系统”。 渔梁洲二桥、水电和通讯设备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 2010年底,渔梁洲获得汉江水利委员会批准进行适度开发,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除了要肩负起自身经济发展的重任,还要带动武汉旅游业的发展。 发挥产业结构带动作用。
三、策划内容
规划在统筹生态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发展的区域协调性,引导科学布局,合理控制开发容量,建设高质量旅游区。岛屿生态环境(图1)。
1个
确定评价激励,划定适宜发展分区
根据生态规划理论中Ian 和John 提出的生态决策激励,结合渔粮洲自身特点、现状调查数据和耕地利用现状,确定本次规划采用的生态决策。 激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激励,包括次生林保护因素和水系保护因素; 二是社会经济激励,包括污染因素和交通因素。
经过GIS信息技术处理,可以生成基于单因素的发展适应性分析图; 根据次生林保护因子占40%,其他因子占20%的比例,最终制作出综合开发适宜性分析图,其中白色区域为高适宜区,淡黄色区域为中等适宜区适宜区,淡红色区域为中低适宜区,红色区域为低适宜区(图2)。
高适宜性区以岛内现有开发建设区为主,面积2.52平方公里,占全岛总面积的14.3%。 该区域的管控要求区域内农用地依托城市功能的建立和完善,按照“集中布局、集约用地、优化环境”的原则,合理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积极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农用地再开发,从而提高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
适度适宜区域包括起步区周边、岛南平坦区域、进岛交通设施附近区域,面积3.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7%岛的面积。 该区域是渔梁洲建设发展的优先区域。 规划要求科学合理确定发展模式、规模和硬度,建设行为必须符合资源环境条件。
中低适宜区包括渔梁洲主岛北部和大部分小岛。 是生态涵养区的缓冲区,生态相对敏感。 面积2.69平方公里,占全岛总面积的15.2%。 规划要求,该区域的建设活动必须以保证自然生态功能正常发挥为前提,满足严格的建设限制。 建设项目应按无污染、低硬度的标准进行。 采取措施后,可安排适量的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等无污染项目,以及必要的市政交通设施和其他功能设施。
低适宜性区主要位于岛中部,即现有杨树林区,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区域,面积9.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8%岛的面积。 该区域是生态培育和生态建设的首选区域。 除经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和必要的旅游核心观光水景设施外,其他建设项目不得占用本区用地。
2个
确定功能划分,实现多组件集成
规划指出渔梁洲市作为生态绿色中心的定位,优先保障低适宜度地区的生态培育,最大限度保护岛屿生态基础,同时建立配套的产业结构通过文化旅游服务。 以人居环境、生态水景、创意产业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岛。 在此基础上,规划遵循各功能区协调布局的原则,根据开发适宜性,将渔粮洲划分为5大片区(图3)。
环境整治区位于玉良洲东部,由生态社区和综合服务区组成。 规划依托现有建成区,以生态人居为导向,有机更新片区现有功能,建立公共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
娱乐胜地位于渔梁洲北部,与山阳隔江相望。 依托岸线水景资源,规划打造最具活力的度假区——滨江水景带、汉水文化园和生态度假区。
森林景区位于鱼梁洲中部。 依托现有林地资源,规划建设扬州中心森林景区,由森林景区、植物观赏区、可持续展示区、文化体验区和运动景区五部分组成。
创意产业区位于裕良洲南部。 规划以“渔梁古塞”为背景,打造“渔梁渡渡喧嚣”的传统集市风格,围绕这一主题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开发保护区位于玉良洲以东的一个小岛上。 该区域应满足渔粮洲未来发展的功能需求。
3个
土地利用集约布局,控制开发规模
基于生态保护的考虑,规划选择环境导向的建设用地拓展方向,围绕起步区集中集约布局,建设集约开发组团,适当采取小组团分散布局沿海岸线拓展(图4) 。 根据规划结构和功能区划,环境整治区主要安排居住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娱乐度假区主要使用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绿地和广场用地; 森林景区原则上不安排建设用地,现有污水处理厂短期内不搬迁,保留。 创意产业区仅安排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其余为储备用地; 开发储备区将以储备用地为主,配套少量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根据《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渔粮洲被确定为低密度开发控制区。 结合鱼梁洲的发展需要,规划将全岛开发建设硬度划分为四个等级进行控制(图5): 硬度区1仅包括创意产业区内的少量商业用地,体量比率为 1.5 至 1.8; 硬度区2 包括环境整治区行政办公、混合用地和创意产业区储备用地,容积率1.2-1.5; 硬度三区包括环境整治区内的住宅用地和公益设施用地,体积比为0.5-1.2; 硬度四区主要为服务设施用地,容积率小于0.5; 其他绿地主要为泥沙、湿地和绿地,除少量附属设施外,不允许建设。
规划以人口作为量化研究指标,检验规划是否满足海岛生态承载力要求。 首先,参照城市规划标准和景区规划中的人均用地指标,估算基地生态承载力为6.5万至8.4万人。 其次,对应规划用地布局,根据面积指标,复核总人口,估算基地目前规划总人口为3.8万至6.4万。 可见,虽然人口达到最大值,但并未超过渔梁洲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极限浮动范围的最小值。 因此,本规划符合岛屿生态承载力的要求。
4个
统筹区域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
规划充分考虑了扬州市旅游发展现状和鱼梁洲自身的水景资源。 以红色生态和汉水文化为两大主题,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延伸产业链,产生四大蓝筹股。 以基地为基础的生态红色休闲蓝筹、结合现有建成区的旅游综合服务蓝筹、汉水主题游憩蓝筹、以岛上汉水文化历史为背景的文化产业创意蓝筹,从而将渔梁洲建设成为功能协同、文化共享、生态共生的旅游新核心(图6)。
生态红色休闲蓝筹股在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的基础上,将观赏、休闲、娱乐等元素融入到旅游项目中,生产出贴近消费者的旅游蓝筹股。自然,体验自然,探索野趣,愉悦身心; 旅游综合 服务蓝筹 设立小型游客集散中心,提供各种娱乐设施、餐饮和设备 建立旅游管理机构,服务岛上村民和游客; 汉水主题游乐蓝筹开发以探寻汉水文化、文化名人踪迹、参加汉水文化主题活动为目的的文化旅游; 文化产业创意蓝筹股通过创意产业化的形式,从产业、商业、旅游、水景等多个维度构建多功能的文化产业空间。
5个
构建保障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红色交通系统。
规划遵循红色交通理念,构建公共交通体系(由地面交通、水上交通和轨道交通组成),实现公交优先、各类交通工具换乘便捷,加强渔梁洲与外界的联系。 地面公共交通方面,规划指出红色低碳旅游的环保特点,依托南北两条匝道设置小型交通换乘中心,旅客可在后换乘岛内清洁能源观光车。进岛,经滨江环路和中央森林 景区内有两条观光线路,可考察岛上主要景点。 水路运输方面,按照《襄阳港扬州市区段汉江岸线利用规划》,拟设置5个码头,实现鱼梁洲与四大城区的水路衔接扬州的。 其中,客运码头3个,分别位于北岸滨江风景区、北部创意产业区和岛南端; 1为海上救助码头,位于汉水主题公园附近; 1是快艇码头,位于岛的最南端。 轨道交通方面国外小岛旅游,岛上有规划中的轻轨线路穿境而过。 规划建议在旅客服务中心区设置站点,方便岛上游客出行,从而促进环境整治区和森林景区的发展(图7)。
(2) 可持续的水系统。
为突出鱼梁洲的滨海景观特色,规划依托现有水系,结合规划布局,平整部分农田,打造贯穿全岛的水系网络。 通过设置水景湖泊、湿地和溪流等联系各功能区。 拟从渔梁洲南面引入长江优质水源,穿过中央森林景区、现状建成区、汉水文化主题公园等功能区,收集雨水和尾水水从全岛经过湿地区域过滤净化,最后从岛南岸排放。
防洪方面,经过历次大规模排洪和堤防改造工程,渔梁洲北部和北部小岛只有一小部分处于20年一遇防汛范围内。 考虑到当前洪水压力已经减轻,以及提高亲水性和水景私密性的激励措施,方案不建议直接将现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相反,建议因地制宜。 酌情考虑设计缓坡以满足防洪安全要求(图 8)。
(3)生态水景系统。
根据目前的次生林和用地布局,规划将岛上的次生林划分为湿润区、森林绿地和种植区三个分区,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绿色开放空间(图9)。
湿地主要结合连续水系设置,包括水景湿地和净化湿地,起到湿地水景和生态净化作用,同时承担部分蓄洪功能。 水景湿地通过布置观赏湿地动物营造良好的湿地水景,为游客提供欣赏湿地的场所; 净化湿地位于污水处理厂北部,主要对污水处理厂排放的部分尾水进行二次净化。 尾水经湿地处理后可作为补充水源进入水循环系统。
森林绿地由生态林地、特色景点和防护绿地组成,是岛上生态开放空间的主体部分。 生态林地主要是对岛中部现有的杨树林进行自然改造。 是岛上中央森林景区的核心。 具有水土保持、碳汇和天然林地栖息等功能; 根据功能需求设置特色景点,包括滨江休闲景区、运动景区和汉水文化广场,结合旅游设施的设置,将此空间打造成不同主题的红色公共空间,供住户休憩。和玩; 防护绿地主要是高架下侧的防护林带。
种植区位于岛的南部,主要种植特色水果、蔬菜、食用菌和中药材,形成了岛上个性化的动物观赏区。
文章全文参见《规划师》2016年第12期
城市海岛生态旅游规划探索
——以荆州市渔梁洲总体规划为例"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