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牧青:乡村振兴,不要执念于旅游
毋庸置疑,乡村旅游肯定是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路径,有的地方甚至可以成为主导产业,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这就是实现了乡村振兴。譬如:浙江德清的莫干山、陕西的袁家村走旅游发展之路,要么已接近乡村振兴,要么走在适合自己乡村振兴的路上。
1、不是所有乡村都可以搞旅游,关键取决于市场区位
中医讲究辨证施药、对症下药,乡村旅游只是乡村振兴的一种可选择模式和路径,对于有的地方可能是一剂良药和灵药,可作为主导产业;有的地方可能只适合做药引子;有的可作辅助治疗;还有的地方胡乱用药可能就是一通“炸药”。譬如:上海常住人口几近2500万人,城镇化率高达89.3%,加上附近的杭、嘉、湖、甬、宁以及苏州、无锡、镇江等几个大城市,人口在一亿左右,消费能力极强,那么,靠近上海乃至长三角搞乡村旅游一定有市场,莫干山就抓住了这一点。
相反,在我国的西藏地区,幅员辽阔,常住人口尚不足370万,城镇化率更不足37%,也就是说,在大部分地区其发展程度依然是村镇,或者人们刚刚从乡村走进城市,有的是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缺的是乡村休闲消费欲望,且消费力严重不足,这样的乡村就不适合做旅游。至于偶尔拐带来的外来游客,本就是奔着知名景区来的,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就不是旅游者的“菜”。
以上是空间层面的说法。往前倒推40年,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别说乡村旅游,压根就没有旅游的概念。这便是乡村旅游时空两方面的存在现实条件与需求。
在某一个地方,旅游产业或可成为主导产业,但在大多地域则不具备主导性,只可以在某个时间和空间产生引导性,可以成为切入点,但绝不是着力点。换句话说,资源禀赋是其次的,关键是市场需求。资源一直都存在,乃至存在了几千年,而旅游市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即便有些区域可做,也未必东西南北一个模式。在中国搞旅游尤其要因地制宜、特立独行,而不可能一个典范、一个标杆、一种制式套下去。所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市场不同、资源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定位人群不同,怎么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社会发展在走中国特色发展路子,作为“无特色不旅游”的中国旅游业,更应该走特色化发展路子。
退一步说,一个地方去搞尚可有路可走,假如此地的所有区域都去搞一样的东西,就无路可走了。我们常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但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走的人多了,就没有了路”。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文化创意+科技创新”。
2、乡村旅游本质是乡村休闲,乡村旅居是最佳形态
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我更倾向于有关机构在官方文件所表述的“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乡村旅游本质上是乡村休闲,未来乡村旅居是其最佳形态。正因如此,休闲和旅居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多种产业,故而具有极高的产业粘合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叠加作用。这也是诸多乡村言及乡村振兴必称旅游的动因。
进一步说,这种旅游产业叠加也不是过去被动的“旅游+”,而是经济发展新格局下略带强势的“+旅游”。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可以叠加二产、三产;休闲作为更为宽泛的业余活动,可叠加旅游全要素。因为乡村休闲就是一种乡村生活体验,而乡村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至于农业、农民所在的农村则是城乡融合重要空间与承载,这就有了决定休闲农业和乡村休闲客群的主要客源地——城市以及城里人。
当下泛旅游或大休闲、微度假背景下,所谓乡村旅游已延展到乡村旅居,这在南方1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并由旅居到旅养、由游学到研学;大休闲已经挣脱“旅游不挣钱”的束缚,不再拘泥于单纯休闲消费,而兼容乡村创业,这在南方某些地方也已经遍地开花,包括基于土特产品、非遗的文创和科创;微度假不“微”,虽然时间和路程较短,但却注重了度假产品的主题性、品质性和链条性,微度假背后是大产业,譬如:浙江莫干山民宿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其瞄准的就是长三角短途旅游群、以及周末微度假中高端人士,尽管时间和路程有限,但消费能力却极强。
有鉴于此,所谓乡村旅游,在某些靠近都市的近郊和周边地区,赋能乡村振兴,是完全可实现的。事实上,位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乡村,已经靠乡村旅游完成或接近完成了中国第一波的乡村振兴。
3、全国范围内看,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永远是农业
对于乡村振兴之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内容,产业振兴是首要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由此可见,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最根本的还是农业。
我们必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止旅游“华山一条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是找准适合自己的在地资源特征和产业发展优势。至于选择什么产业,中国地域之大、资源之别、文化之异、气候之差,各有特色,当然就要各行其道,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旅游只能差异化发展,乡村振兴又何尝不是如此,市场才是决定一个区域靠什么产业振兴乡村的唯一检验标准。
乡村终究不能仅仅是为了旅游体验,更多地应该面向现代化发展,满足美好生活需求,而立足于一、二、三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才是未来乡村振兴的终极方向、目标和路径。
本文为马牧青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授权 相关阅读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
马牧青简介
文化学人,旅游资深专家;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总规划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乡村旅居倡导者与践行者,市场定位“倒行逆施”法和旅游规划“四点论”倡导者。
微信:13671160887
马牧青简介
文化学人,旅游资深专家;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总规划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乡村旅居倡导者与践行者,市场定位“倒行逆施”法和旅游规划“四点论”倡导者。
微信:13671160887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