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呼伦贝尔大草原”特色文旅产业提标提效
这里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中国最美草原,“岭高苍茫”的大兴安岭林海; 这里有世界上最蜿蜒的河流、亚洲最大的湿地、北方最大的湖泊……这就是呼伦贝尔,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23年中国首选避暑度假胜地,一个让世界着迷的地方。
呼伦贝尔茂盛的水草、如画的风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1-7月,呼伦贝尔市接待游客1754.88万人次,同比增长201.09%; 旅游收入258.26亿元,同比增长234.41%。 旅游业强劲复苏,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蓬勃发展。
今年以来,呼伦贝尔市重点抓好两件大事:高质量完成“五大任务”和全面建设“模范自治区”。 推动落实产业发展“五大行动计划”,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为自治区奠定了基础。 为呼伦贝尔实现“开辟新路、进入中游”的目标作出贡献。
加强顶层设计,绘制文化旅游发展“新蓝图”
春天生机勃勃,夏天水草丰茂,秋天色彩缤纷,冬天白雪皑皑。 呼伦贝尔春、夏、秋、冬四季皆宜,风景秀丽。 草原、大湿地、大森林、大湖泊、大雪原共同构成了呼伦贝尔良好、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也给了呼伦贝尔实现全区域、全季节、全产业发展的机遇。 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承担起构筑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着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效率。文化旅游产业,在产品创新和管理方面。 我们将继续在创新、服务创新、消费创新上下功夫,更好满足消费者品质化、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不断擦亮“呼伦贝尔草原”特色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
从市委、市政府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标增效行动方案,到成立全区首个文化旅游行业协会,从建立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考核机制文化旅游产业规范高效,对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督导……呼伦贝尔市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高层推进,付出狠抓任务落实,提高规划设计、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市场环境等质量标准,促进产业升级、业务创新、产品开发、消费促进。 加快效率提升,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不断“出圈”,更加出彩。
通过创新机制体制,找到提高标准和效率的正确路径,打造一流的旅游环境,建设文化旅游项目,整合文化旅游产业,丰富景区国内旅游资讯,完善基础设施……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不断升华,产业整体水平提升。 城市形象日益凸显,市场活力有效激发。 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筹发展的路径得到准确落实。 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旅游发展业态更加成熟。 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高效发展已成为全市共识。 文化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拉动力。 呼伦贝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整合资源优势培育文化旅游发展“新业态”
在莫尔盖勒河风景区欣赏“世界上最蜿蜒的水”的浩瀚风光,乘坐有“陆地游轮”之称的“呼伦贝尔号”森林草原列车,前往莫尔盖勒河的森林海洋大兴安岭国内旅游资讯,驱车G331国道,“中国最美边防公路”,畅游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游牧文化、森林文化、农耕文化的美丽风景,构成了中国北方最具特色的边境自驾游线路。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更需要“串珠成链”。 呼伦贝尔市政府、森工集团印发《关于建立旅游一体化协同开发机制的通知》,构建国土林一体化协同开发机制。 根河伦吉村、室韦界河码头等项目稳步推进。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服务、系统营销。 呼伦贝尔市立足各旗市特色、功能、定位,坚持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整体开发,着力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产业发展互联互通、互补互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格局。
今年,全市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文化旅游项目80个,成功打造国家级、自治区级品牌48个。 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莫尔格勒河、草原风景区、敖鲁古崖风景区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使用。 呼伦贝尔终极草原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成为自治区唯一进入20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 额尔古纳市、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等线路入选国家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鄂伦春自治旗多布库尔猎人村、莫里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腾克达斡尔民俗村形成了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一体化的示范; 海拉尔区打造了红星夜城、西山夜市、中心城市特色蒙古美食区等夜经济示范项目,形成了文旅消费新热点,“一业兴旺”效应旅游百业”叠加发布。
低空飞行看风景、房车自驾游、界河泛舟、森林小火车探险等“空中汽船铁路”立体化、全视角、多方位的旅游新业态全面布局、全面开花多点多点,丰富游客多元化的旅游体验; 生态城市观赏打卡游、最美北疆边境自驾游、极致草原多彩非遗游、森林养生暑期游、旅游列车高端度假游让游客享受视觉享受,场景感受、动作。 这种交流使身心愉悦。 逛夜市、赏不夜城、民俗村夜景,深度体验民俗文化游、休闲度假游、乡村民宿游等新业态。 参观者可以深度体验“旅游+”、“+旅游”带来的多业态叠加、多行业互动。 新模式。
通过资源整合、项目建设、活动设置、商务演出等方式,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来呼伦贝尔休闲度假、养生、冥想、游学,以“一业带动百业”的示范效应带动呼伦贝尔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业中的“产业”提升产业标准,提高效率和高质量发展。
深化文化赋能,奏响“诗与远方”新乐章
文化是历史的印记,是城市发展的本质和灵魂。 呼伦贝尔市坚持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弘扬文化,以文化魅力提升呼伦贝尔市软实力。
蒙古族长调响彻呼伦贝尔,百米长剪纸长卷《乌兰牧其》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定收藏,陈巴尔虎旗“那达慕文化之乡”闻名全国……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立足独特的民间文学艺术资源,不断增强全社会民间文学艺术版权保护意识,加强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和运用版权,加快发展民间文学艺术产业,激活文化产业创新活力。
扎兰屯市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策”计划。 乡镇街道拥有工笔画、羽毛画等文化企业463家; 阿荣旗察巴赤鄂温克乡猎人村成立了“向日葵”工艺品饰品培训班,民族手工艺品已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莫里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各种传统民间技艺为基础,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呼伦贝尔的万千美景,浑然天成,浑然天成。 今年,呼伦贝尔市正式启动“油画城”建设,将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产业,通过自然养生旅游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游客获得“再造自然、游牧灵魂、旅行生活”的精神疗愈。遗产。
呼伦贝尔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空间,创造性转型、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 ”和“非遗+学习”等模式,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影剧院、非遗展示场馆等成为旅游目的地,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
呼伦贝尔市在中心城区建设了11个文化惠民综合体,打造了15分钟文化惠民圈,定期开展300余场惠民活动。 全市公共文化场所202个,服务群众1522.24万人。 融入市区(横幅)的伊敏河文化休闲长廊、红旗酒吧、京剧国粹园等已成为网红打卡点。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深入实施“呼伦贝尔大草原”市公共品牌形象工程。 大型文旅节目《山水水乡》、《中国非遗》观看量近2亿次。 “美丽草原我们的家”大型综合媒体直播活动备受关注,“呼伦贝尔大草原”抖音话题播放量达20亿次。 官方媒体与自媒体联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宣传架构,不断提升呼伦贝尔这座冰雪运动名城、油画之城、文艺之城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站在新的起点上,呼伦贝尔这颗“北疆明珠”正乘着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强劲东风,正朝着成为一流草原森林生态旅游区的目标阔步前进。为我国边境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旅游休闲城市奠定基础,努力谱写内蒙古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为呼伦贝尔作出贡献。 (内蒙古日报记者 李玉卓 呼伦贝尔日报记者 董波)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